1、个人简介
张永鑫,男,1977-08,硕士,助理研究员,作物所早稻育种研究室主任。参加工作以来,水稻育种是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积极服务于三农工作,进行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技术服务及特色农业新品种如山药、无花果等引选推广工作。
目前主持浙江省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主持温州市科技项目1项;参与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加温州市科技项目3项;主持完成鹿城区科技项目3项。参与育成水稻品种温229、温305、温718、温814等4个,分别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参与育成珍农256A、珍农257A不育系2个,通过浙江省科技厅成果鉴定。成果获得温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1(2005年度第4完成人);三等奖2项次(2008年度第3完成人,2011年度第4完成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2、研究方向
水稻遗传育种
农业特色新品种推广
3、学习工作经历
1996.09-2000.07 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本科学习;
2001.07-2004.07 浙江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学习;
2004.07至今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市农科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其中:
2005.08 参加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组织的第5期分子植物育种理论与实践研讨班学习;
2009.05 参加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种子贮藏原理与技术培训;
2010.07 参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
2011.05 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
4、主讲课程
田间试验与统计
种子贮藏加工
5、近年来教学和科研成果
(1)主持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高产抗病早籼稻新品种‘温718’示范与推广”;
(2)主持温州市科技局项目“珍汕资源在杂交稻育种应用(N20080030)”;
(3)主持鹿城区科技局项目“无花果新品种的引选及开发利用(N090103)”;
(4)主持鹿城区科技局项目“山药新品种的引选及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N070202)”;
(5)主持鹿城区科技局项目“特种黑米、红米的引选及开发利用(N11102)”
(6)参与浙江省重大育种攻关项目9410计划项目“优质专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2012C12901-2)”;
(7)参与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标优质米新品种引选、应用及产业化研究(N2004A006)”;
(8)参与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特色早稻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研究(N20070026)”;
(9)参与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高产多抗加工型早籼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N20100057)”;
(10)参与育成早籼稻温229(浙审稻2006024、国审稻2008004);
(11)参与育成早籼稻温305(浙审稻2006025);
(12)参与育成早籼稻温718(浙审稻2012001);
(13)参与育成早籼稻温814(浙审稻2013001);
(14)参与育成的水稻三系不育系“珍农256A”、“珍农257A”2007年通过省科技厅鉴定。
6、论文发表
(1)“富锌水稻-改善人类锌营养的新途径”,《上海农业学报》2005第8期;
(2)“野败籼型三系不育系珍农256A的选育报告”, 《现代农业科技》2010,第14期;
(3)“氮肥对掌叶覆盆子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江西农业学报》 2010第12期;
(4)“早籼新品种温718的选育及特征特性”,《种子》2012第8期;
(5)“栽培密度对早籼稻温2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30期;
(6)“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早籼稻温718产量的影响”,《浙江农业科学》2012年第12期;
7、社会与服务
通过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以及相关技术的创新,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或现场技术指导,服务三农。
8、荣誉与获奖
(1)参与的野败籼型三系优质不育系“珍品A”项目获2005年度温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
(2)参与的“国标优质米新品种引选、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项目获2008年度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温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三等奖,排名第三;
(3)参与的“早籼新品种温305的选育、集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项目获2011年度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温州市农业推广三等奖,排名第四;
9、联系方式
0577-88412933 zyx7418@163.com